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
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这个圈是个什么“圈”?要怎么建?四川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解读,四市构成的都市圈,重点是要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扩大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四川观察推出系列专家专访,带您看懂成都都市圈。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规划》专门提到要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对于都市圈里的2966万常住人口来说,未来将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交通出行方式?对此,我们采访了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
问:《规划》提出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这对于成都都市圈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构建立体交通体系不仅能够对成都都市圈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保障,而且也将对都市圈未来的产业发展格局、城镇发展格局以及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形成先导引领。
因此,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规划》中产业共兴、开放共进、服务共享和生态环境同治的前提和基础保障。
问:《规划》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为什么要强调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
答:所谓通勤是指在一日之内人们在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的往返移动。从城市及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的强度来看,如果人们能够在两地之间实现通勤,两地之间就会形成高密度的人流、商务流,从而形成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使中心城市能够更有效地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城市,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目前,我国居民从心理和生理上能够忍受的最大通勤时间大约在一小时左右,而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都市圈的半径约为90公里,只有轨道交通这种方式才能确保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实现通勤。因此,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是成都都市圈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和保障,是成都都市圈发展的物质前提。
问:《规划》在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一是以成都为中心枢纽构建多方式有机衔接的轨道交通网络。所谓多方式有机衔接即是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多种轨道交通方式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快慢结合、点对点与串联沿节点相结合。也就是既有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达万高铁、成渝高铁及成渝中线高铁这样的干线铁路将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以点对点的形式实现快速连接,也有通过城际和市域(郊)铁路将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毗邻的若干城镇节点串联起来。
二是以成都为中心枢纽实现城市区域轨道交通的有机衔接。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交通网络,《规划》突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两大网络的有机衔接,形成“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络,从而提高了成德眉资之间的空间可达性,使成都都市圈内出行更加快速化、便捷化。
三是构建放射+环线+节点的轨道交通网。即在成都都市圈范围内,以成都为中心枢纽,既有干线铁路、城际铁路这样的放射型线路连接德眉资,也通过成都外环铁路将德眉资三市横向串联起来,同时还规划了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站、德阳北站、眉山北站、资阳北站等核心节点,形成有效覆盖成都都市圈的轨道通勤网络。
四是既重视通过轨道交通实现都市圈的同城物理连接,也重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的同城化。即既有成都都市圈交通的硬连接,也有服务的软连接。《规划》提出要提升铁路公交运营化水平,促进轨道交通、跨市公交、城市公交有机衔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换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同时推进要推进成都都市圈公交“一卡互通、一码互通、优惠共享,协同搭建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联通、管理协同、运营融合,从而实现成都市圈圈运输服务便捷舒适、经济高效。
问:除轨道交通之外,《规划》在成都都市圈的公路建设方面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答:一是在构建形成都市圈“3绕17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中,提出了“两统”,即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这样既能使成都都市圈的高速公路都能达到相同的品质,又能使建好的高速公路能够尽快发挥效能,形成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
二是实施打通城际“断头路”行动计划,力争在2025年基本消除城际“断头路”。以往受行政区划分割的影响,往往在市与市的毗邻地区会形成一些“断头路”,严重阻碍了都市圈内各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交往和区域协同发展。城际“断头路”的基本消除,将在都市圈内各市之间形成更多的连接通道,推动毗邻地区全域对接,更好地实现一体同城发展。
“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成德眉资四地正从空间上的“一体化”向时间上的“同城化”迈进。